【大众日报】企业家的摇篮 经理人的学堂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着力打造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品牌

上传时间: 2014-06-20   浏览:0

□朱云 贾金龙
  
  15年春华秋实,凝聚着恒星师生一代又一代的创业激情与心血;15载峥嵘岁月,见证着民办教育一个又一个的梦想追求与传奇。
  今年5月16日,教育部给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函(教发函[2014]109号),同意在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隶属山东省人民政府管理。学院首批设置本科专业5个,即印刷工程、机械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今年计划招收本科生600人。
  在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更名挂牌之际,也迎来了建校15周年、集团成立27周年庆典的大喜日子。心怀文脉传承的敬畏之心,纵观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前世今生,细品恒星校园处处彰显的缕缕芬芳和无穷魅力,将激励恒星人向新的高度跨越,向新的征程扬帆起航。
  
  逐梦之旅 永不停歇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是由青岛恒星集团斥巨资兴建,以超深圳的“恒星速度”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历时15年,经历了从专修学院到全日制民办普通高职专科学校再到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平凡的过程。
  不同的历史阶段,恒星人有不同的梦想。在学院的初创阶段,恒星的梦想就是实现“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发展目标。
  2000年,青岛恒星集团在董事长陈昌金的策划和领导下,开始筹建青岛恒星科技专修学院。2001年11月13日,青岛市教委下发《关于同意成立青岛恒星科技专修学院的批复》,正式成立青岛恒星科技专修学院。实现了“当年征地、当年建设、当年招生千人”的规划目标。
  2003年4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建立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正式批准建立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升格更名,从此成为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职专科学校,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专统招、学历文凭考试及本科试点资格。
  在新的起点上,学院迅速发展壮大,2005年已达到建校初期制定的“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发展目标。之后,恒星人有了新的梦想:建设一所本科高等院校。
  2007年,学校正式确立由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并成立了最早的“申报本科办公室”,开始启动升本工作。2008年,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09年9月20日,学院向青岛市政府递交了《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申办本科院校的请示》,并明确了第一批准备升本的专业,同时递交了《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申办本科院校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等申办文件和材料。至此,学院正式启动“升本”工作。
  2010年9月15日,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专家组来到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对学院的“升本”工作进行考察评估。认定学校已基本达到本科院校设置要求,同时对学校尚存在的不足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13年6月2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普通本科学校的请示》;8月3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向国家教育部呈报了《关于将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改建为青岛恒星学院的函》;2014年2月28日,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以72票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升本评议;3月27日—4月15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设置处对2014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的包括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36所高等学校进行公示。
  2014年5月16日,教育部在给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函(教发函[2014]24号)中明确指出,同意在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由省政府负责管理。学校办学定位于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至此,学院升本更名工作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春华秋实 梦想成真
  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谋求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路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了前5年的外延式扩张,从2006年开始,学院开始进入内涵提升新阶段。在争取升本的过程中,学院高唱“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主旋律,全面驶入新一轮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
  学科与专业建设不断优化。为实现“双高”的办学目标,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始终坚持“专业跟着市场跑,课程围绕岗位转”,依托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市场之需而设置了38个高职专业,涉及四个学科门类,形成以工学为主,管理、艺术、文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以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学院找准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立足点根据地方产业布局特点,重点发展印刷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机械工程、汽车服务工程5个本科专业,均为与所在区域的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紧缺专业。
  师资结构全面优化。为打造一支精英教师团队,学院坚持“内培外引”,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研学术带头人,培育了一批创新团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22人,兼职教师103人,生师比16.8:1。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8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55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6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88人;“双师型”教师17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47%,他们成为了建设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教学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推出新举措,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有了新增强。2009年至2013年,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承担行业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9项;受企业委托并被企业采用的技术服务咨询报告7份;获得专利授权12项;有6个软件获国家版权局授予的软件著作权。学院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2009年至2013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共有42部教材和5部专著公开出版,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共发表论文420篇。
  加强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达到了50%以上。多渠道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010年至2013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科技竞赛获奖共计141项,其中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全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6项、优秀奖16项,各类市级奖项45项。
  基础设施建设也完全达到了本科院校的要求。学院实际占地1008亩,已建成并使用的校舍面积35.19万平方米。截至2013年9月30日,学院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支出7.93亿元,现有固定资产总值5.7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507.2万元。学院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85万册,电子图书46万种;建有现代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学院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场地面积达7.5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108个,实验实训中心18个。每个专业均拥有相应的实习场所和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
  “让老百姓的孩子都能上大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实现辉煌人生。”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自成立以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15年来,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圆梦秘籍 开拓创新
  回首学院15年的发展史,从2000年学院筹建到2003年的青岛恒星科技专修学院阶段,初具大学规模和基本的教学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从2003年到2014年之间的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阶段,学院外延和内涵建设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管理工作趋于规范;2014年以后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阶段,学院借助升本将实现一次更大的历史性跨越。
  今后10年将是学院不断开拓创新,提升质量内涵,拓宽办学层次,强化特色办学,打造科教名牌,实施“国际名校”计划的关键时期。
  学院要实现更高层次的长远目标,首先要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将继续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改革活校”的发展理念,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在保证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的前提下,建设一批特色和品牌专业。学院升本更名以后,将尽快全面转向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确立本科教学在学校办学中的中心地位,同时积极探索和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渐建成适应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工、文、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要实现更高层次的长远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开拓创新。几年前,有记者曾半开玩笑地问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陈昌金:“在建校之初你意识到恒星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吗?”陈昌金董事长笑了笑说:“2001年青岛恒星学院刚刚建校时我曾告诉我的员工,10年时间恒星学院要成为‘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时候,当时没有一个员工相信我。可是到2003年时,恒星学院就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刚建校时我也提出我要建一个‘就业率、就业质量双高的院校’,怀疑的人一大片,可结果是到2006年、2007年时学校就业率在全省民办高校中连续名列第二,2008年学校就业率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名列第一。”陈昌金接着着重强调:“靠的是创新。比方说:考虑学生的就业,我们就用‘倒置法’,先设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层次或收入,然后所有的工作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设定了相应的配套体系和评估数据来支撑。”创新,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实现更高层次的长远目标,很重要的是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在由中国职业经理人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论坛上,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昌金说:“我们不与公办学校拼师资、拼实力,我们拼特色,拼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我们学院2006年就确定了工学交替、校企合一的模式——在恒星集团内部,根据专业上产业,用产业促专业。整个集团以教育为核心,以教育配套产业为龙头,每个专业配套三个企业,让学生在企业里成长,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未来有更高的期许:我们的学生里也能走出硕士、博士。”由于人才培养针对性强、注重实践,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确走出了一条特色化道路,这也是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庆祝恒星科技学院建校15周年之际,学院领导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将进一步彰显学校“科技”特色、“技术”特色,不断推出科技创新新举措,带着“打造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国际品牌”的美好愿景,朝着实现学校“科技之梦”的征程扬帆远航。


新闻来源:大众日报 2014年6月15日 国际国内 4版

电子版地址: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0615/Articel04007MT.htm?jdfwkey=hddjg